当前位置: 首页 > 聚焦 > > 内容页

纳粹占领波兰,她和家人在下水道偷生14个月……

2023-09-01 10:10:16 来源: 凤凰卫视

下水道里有什么?

污水和雨水,淤泥和老鼠,垃圾和扑鼻恶臭......还有黑暗弥漫。

对于管道工波德克和他的搭档札佩克而言,利沃夫的下水道就是他们的“办公室”,他们是整个波兰最熟悉这座城市下水道系统的人。


(相关资料图)

养护利沃夫迷宫一般的地下世界,是他们的生计。

当然,靠这赚到的钱绝不足以在战乱中支撑起一个家庭的开销。工作之余,波德克和札佩克也是合作默契的“双雄大盗”——他们潜入有钱人的家里,靠小偷小摸贴补家用。

对于年仅6岁的犹太小女孩克里斯蒂娜·齐格而言,阴暗潮湿的下水道曾是她和家人长达14个月的家。

记忆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它是我们给自己设下的圈套,套住了我们曾经是谁,曾经在想什么,曾经怎样生活。记忆是断断续续的,像零零碎碎回想起的梦。记忆是战胜遗忘的答案。我记得零零碎碎的片段,也记得所有的一切。

——摘自《穿绿毛衣的女孩》

齐格记得在那里发生的一切。

她记得井盖之上飞机不断的轰鸣声,记得那个又小又阴冷的洞穴,记得那一场差点将他们吞噬的大火,也记得暴雨倾盆、冰雪消融时,差点将他们冲向死亡深渊的大水。

但她也记得他们苦中作乐时讲的那些笑话,记得某个陌生女人在众人帮助下诞下婴儿,记得有个被母亲称为“天使”的男人曾在黑暗中向他们伸出援手......

如果不是1943年的终极清算行动,波德克就打算在纳粹的淫威之下,把日子就这么混下去。毕竟,只要德军的枪口不对准他和他的家人,外面那些犹太人的处境就与他无关。

某天,波德克同往常一样到下水道巡查,他碰到了一群准备躲进地下逃难的犹太人。在地面上,纳粹的党卫军已经开始了对犹太人的大屠杀。

这样大赚一笔的好机会波德克当然不会放过,他向那群犹太人敲了一笔“保命钱”,然后回到家得意洋洋地向妻子宣布——涨工资啦!

波德克获得了一笔稳定的“奖金”,齐格一家和其他的犹太人却视他为一颗不定时炸弹。

一方面,他们依赖于波德克对这个地下迷宫的熟悉,只有他能带着他们东躲西藏,为他们送来食物补给。但另一方面,图财的波德克会不会用他们的行踪换纳粹的人头费?

犹太人们一直生活在如此这般的惶恐之中。

几个月的时间过去,犹太人们在无尽的黑暗之中摩擦不断、矛盾频生,此时,他们手中的钱也所剩无几。

然而收不到好处费的波德克却提出——由他来负担他们的生活!由他来保护他们!

波德克从未想过要做什么英雄。但他却在和这群犹太人相处的过程中被潜移默化地改变了。

改变的发生也许是在齐格唱歌抚慰人心的时刻、也许是在妻子旺达对他说“众生平等”的时刻、也许是在他在下水道看到新生命降生的时刻、也许是他目睹搭档札佩克被纳粹处决的时刻......他们本无罪,凭什么要接受这不公的审判?

如果不反抗,是不是接下来就会轮到他和他的家人?

他不想做英雄,他只想保护他爱的人们。

在一次次危机之中,波德克冒着生命危险和他的犹太人朋友们守望相助,终于,德军撤退,苏军接管利沃夫,黑暗弥漫的地下世界被希望的曙光照亮。(《黑暗弥漫》凤凰卫视电影台9月3日 21:15 即将播出)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波兰电影《黑暗弥漫》由女导演阿格涅丝卡·霍兰执导,于2011年上映,曾获第84届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及第25届欧洲电影奖观众选择奖提名,因其主人公平民英雄般的成长历程被影迷们称为波兰版《辛德勒的名单》。

在那段黑暗的岁月里,挽救一条无辜的生命就足以称之为英雄。阿格涅丝卡对此有切身体会。

作为一名电影导演,阿格涅丝卡以制作大屠杀题材电影而闻名。会选择这样沉重的题材并非是因为她想借题材的优势在国际电影节上有所斩获,而是因为当年的大屠杀对于她和她的家族而言,是切肤之痛——阿格涅丝卡的祖父母在德军占领波兰期间被带走,她再也没有见过他们......

多年后,当纳粹在集中营所犯下的残酷罪行公之于众,阿格涅丝卡才知道她的祖父母经历了什么,即便她的父母始终回避和否认那些记忆......但这不能代表那些事从未发生过。

阿格涅丝卡拍摄大屠杀影片的初心即是希望每个普通人在那段艰难日子里留下的印记,不会被痛苦、羞耻或是其他什么别的情绪给抹去。

关于《黑暗弥漫》的改编来源一直有一个美丽的误会。

本片其实是改编自罗伯特·马歇尔于1990年出版的《利沃夫下水道:大屠杀中幸存的英雄故事》一书,书中详细记载了这群犹太人在下水道中艰难求生的经过。

左图:《利沃夫下水道》;右图:《穿绿毛衣的女孩》

而这群犹太人中的最后一位幸存者克里斯蒂娜·齐格亦在2008年出版了她的回忆录《穿绿毛衣的女孩:大屠杀阴影下的生活》。

《黑暗弥漫》在刚刚面世之时便被视为与《穿条纹睡衣的男孩》相呼应的“穿绿毛衣的女孩”——从孩童视角凝视大屠杀的残酷。然而齐格的回忆录并不是这部电影的来源,因为导演在电影上映之前并不知道这本书,更没想到齐格仍在活在世上。

大屠杀电影《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如今的齐格是一名退休牙医,她生活在美国纽约长岛,岁月静好,儿孙满堂。

在《黑暗弥漫》上映后,她曾向记者表达遗憾之情——片方从未向她寻求建议,但她又很肯定阿格涅丝卡为还原这段历史所付出的努力:

“这部电影非常现实主义,”她说, “阿格涅丝卡的拍摄没有任何美化或夸张。当时的境况就是如此。”

其实在躲进地下之前,她早已目睹了许多恐怖的事情。在她的父母仍能外出工作时,她必须独自和弟弟帕维尔呆在家里,而他们的生命就掌握在她的手中。那时的齐格只有5岁,却必须像成年人一样成熟。

齐格一家人:图源《以色列时报》

“你是如何生存下来的?”齐格曾无数次面对这样的发问。

“依靠动物本能,”她如是回答。

她可以通过脚步声判断来人是德国人、犹太人还是乌克兰人。当她听出德国人的脚步声时,就会把弟弟帕维尔装进手提箱,推到床底下,然后自己躲在母亲挂在角落里的一件长袍后面。对她而言,那无疑是一段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紧张时光。

她的父亲擅长寻找藏身之所。但齐格起初并不清楚他和其他男人正计划藏进下水道里。直到清算到来的那天晚上,她才知道他们的计划。

当外面的空气中充斥着惊恐的尖叫声和枪声时,齐格站在通向城市地下瘴气般黑暗的隧道口处,全身颤抖。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时刻),我非常害怕。我不想跳,我在哭。然后后面有人,我想是我的母亲,推了我。我的父亲在下面接住了我。”

齐格记得当父亲牵着她的手走向男人们清理出来的狭小的起居空间时,她哭了。

她一直在问“多久?多久?” ......黑暗中,流水落下的声音将小女孩的啜泣吞没。没人能给她一个答案。

适应下水道里的生活并非易事。

齐格和她的弟弟感染了痢疾,大部分人都跟着先后病倒,这种情况持续了几周,但大家最终适应了他们的环境,与老鼠、恶臭、污垢、蠕虫......“和睦相处”——就像他们在地面上必须做的那样——为了生存。

在齐格的记忆里,波德克·索查是一位深受宗教影响的小偷,他受雇为齐格一家和其他犹太人带来食物。当钱用完时,他曾考虑放弃他们。然而,他最终改变了主意,无偿地冒着生命危险守护他的犹太朋友们。

齐格至今仍然不知道为什么。

她有时会问自己:他是个孤儿,年轻时的生活并不顺,也许是相似的境遇触动到了他?齐格的妈妈曾笃定地对她说,波德克是上帝派来的天使,是上帝派来拯救他们的!

也许的确如此。

《黑暗弥漫》的结局定格在光明的时刻——波德克带着他的犹太朋友们逃出生天,又再一次沐浴阳光。可现实中,波德克却在不久后因意外离世。

《黑暗弥漫》凤凰卫视电影台

9月3日 21:15即将播出

1945 年 5 月,在实现购买酒吧的梦想后不久,波德克与女儿在骑自行车外出时被一辆俄罗斯军用卡车撞死。有人把这场车祸当成上帝对他拯救犹太人的惩罚,齐格却不以为然。

目击者说,他的血流进了下水道。这对齐格来说非常具有象征意义:波德克已经完成了他在人间的使命——拯救犹太人于水火——他该去到天堂了。

齐格永远不会忘记他。

在她眼里,波德克就像父亲一般,她也相信,波兰人将他视为隧道尽头的一盏明灯:当许多犹太人联手毁灭犹太人时,波兰人无私地帮助了一群犹太人。她也将她的书在波兰畅销的原因归功于此,是波德克的善举感动了世人。

波德克的结局没有按照好人有好报的脚本编排,但对善举最大的回报是爱,是难以忘怀。而非任何物质性的奖赏。

《黑暗弥漫》和《穿绿毛衣的女孩》都倾注着当事人及后世公众对波德克无尽的爱与感激。

齐格书中的绿毛衣是她的奶奶为她织的,奶奶被纳粹带走后杳无音讯,在下水道生活的14个月里,每当沮丧绝望时,齐格就会拿出那件绿毛衣,嗅到上面的味道会令她获得短暂的心安,就仿佛奶奶始终陪在她的身边。

齐格(中)拿着复刻版的绿毛衣:图源《以色列时报》

对二战中数以百万计的犹太受害者而言,绿毛衣不仅代表着奶奶,也象征着希望,而这些希望是千千万万像波德克·索查这样的人给的。

齐格的绿毛衣现存于美国华盛顿特区的大屠杀纪念博物馆,该博物馆自1993年成立以来已接待了近3000万访客,有人在参观后留下这样的文字——“我们应该多爱彼此一点。”

访客留言:图源Remi

慈悲,怜悯,皆生于爱。并非上帝拯救世人,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爱拯救彼此。

黑暗之中,唯有爱能照亮前路。

文|Remi

编辑|福尔魔歌、Remi

关键词:

Copyright ©  2015-2022 动漫头条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20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